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3:49:27  浏览:819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办法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授予办法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


(1996年5月31日厦门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


第一条 为鼓励和表彰对本市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和对外交往作出突出贡献的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士,根据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具有良好社会声誉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士,可授予“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

(一)促进海峡两岸交流和祖国统一,贡献突出的;
(二)热心资助本市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和慈善事业,贡献突出的;
(三)积极为本市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设备,促进本市高新技术发展,贡献突出的;
(四)积极为本市引进资金,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贡献突出的;

(五)积极为本市开拓国际市场,开展经贸活动,贡献突出的;
(六)促进本市发展对外交往,建立友好城市,开展交流合作,贡献突出的。
第三条 符合本办法第二条规定的人士,由市人民政府所属各部门、市政协、区人民政府、市级党派、团体以及厦门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省、部所属的科研机构推荐。推荐单位应填写《厦门市荣誉市民推荐书》,并向下列主管部门申报。
属港澳同胞、华侨的,向市人民政府侨务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属台湾同胞的,向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属外国人士的,向市人民政府外事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上列行政主管部门收到申报后提出初审意见,报市人民政府审核,由市人民政府提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决定。
第四条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闭会期间,对授予荣誉市民称号的提请,可由主任会议审议决定,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五条 市人民政府举行授予“厦门市荣誉市民”称号的仪式,颁发证书、证章。报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新闻媒体可对其事迹给予宣传报道。
证书、证章由市人民政府统一制作。
第六条 本市举行的重大庆典活动,可由举办单位邀请荣誉市民参加,并享受贵宾礼遇。
第七条 荣誉市民在进出厦门口岸时,各有关单位给予礼遇。
第八条 荣誉市民在本市期间,由有关接待部门提供方便。
第九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市人民政府可根据本市的实际和需要,作出具体规定,并报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
第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1996年5月31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公告2010年第14号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


2010年第14号

  为进一步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商务部组织编写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现予以发布,并于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国家发展改革委
                          科  技  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 土 资 源 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商  务  部
                         二〇一〇年七月一日
附件:

目 录

一、总论................................................................................................- 1 -
(一)意义和目的..............................................................................................................- 1 -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 -
(三)主要范围..................................................................................................................- 2 -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一)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1. 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3 -
3. 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4 -
(二)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1.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4 -
3. 贵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 -
4. 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 -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1.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2. 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 -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7 -
(一)煤炭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7 -
1.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7 -
2. 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 8 -
3.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 8 -
(二)电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8 -
1. 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8 -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9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9 -
(三)石油天然气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9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9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0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0 -
(四)钢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0 -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0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1 -
3. 废气及余热、余压综合利用技术.......................................................................- 12 -
(五)有色金属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2 -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2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3 -
3. 废气及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3 -
(六)化学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4 -
1. 磷石膏等化工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4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5 -
3. 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5 -
(七)建材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6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6 -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17 -
3. 废气、余热综合利用技术...................................................................................- 17 -
(八)食品发酵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7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7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8 -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8 -
(九)纺织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9 -
1. 废旧纤维等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9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9 -
(十)造纸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20 -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20 -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20 -
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 21 -
(一)废旧金属再生利用技术........................................................................................- 21 -
(二)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再生利用技术....................................................................- 21 -
(三)废旧橡胶、轮胎再生利用技术............................................................................- 22 -
(四)废纸板和废纸再生利用技术................................................................................- 22 -
(五)废塑料再生利用技术............................................................................................- 22 -
(六)废玻璃再生利用技术............................................................................................- 23 -
(七)建筑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23 -
五、其它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24 -
(一)农林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24 -
(二)生活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 25 -
(三)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 25 -
六、资源综合利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 26 -
(一)增值税....................................................................................................................- 26 -
1. 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财税[2008]156号).........................- 26 -
2. 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财税[2008]157号).....................................................- 27 -
3. 农林剩余物为原料的综合利用产品增值税政策(财税[2009]148号)..........- 28 -
(二)企业所得税............................................................................................................- 28 -
1. 共生、伴生矿产资源...........................................................................................- 28 -
2. 废水(液)、废气、废渣.....................................................................................- 28 -
3. 再生资源...............................................................................................................- 29 -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一、总论

(一)意义和目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各项建设取得了巨大
成就。与此同时,也付出了资源和环境代价,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
的矛盾日益突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
快发展阶段,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资源综合利
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
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

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引导社会资金
投向,为相关单位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我国
资源综合利用整体水平,是制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政策大纲》
的主要目的。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政府推动、
市场引导、企业主体、自主创新、因地制宜、重点突破的方针,加
快科技创新,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化,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坚持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
作用,完善政策体系,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
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选择环境影响严重、产生量大


的废弃资源,组织技术攻关,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坚持重点突
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依据资源禀赋和产业构成,形成资源综合利
用产业集群,探索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主要范围

一是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
理利用的技术;二是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废液)、废气、
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的技术;三是对社会生产和消费
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弃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技术。


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一)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在油田开发建设中,采用适用技术,对伴生天然气进
行回收利用。

(2)推广从石油和天然气中回收硫资源生产硫磺技术。

(3)推广高效井下污水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

(4)推广柴油机余热利用技术。

(5)推广采用不稳定排放硫化氢气体资源化利用技术回收井口
无组织排放的含硫化氢气体。

(6)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

(7)研发废弃钻井液、井下作业废液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
技术。

2. 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无煤柱开采技术,推广采用不稳定或难采煤层开采技
术、边角煤残采技术。

(2)推广煤系高岭土超细、增白、改性技术。

(3)推进煤系铝矾土、耐火粘土、膨润土、硅藻土、硫铁矿、
油母页岩和石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4)推进煤炭地下气化(UCG)技术的产业化,特别是加快具
有井下无人、无设备,集建井、采煤、气化三大工艺于一体,适用
于煤矿大量的煤柱、建筑物下压煤等呆滞煤量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


和产业化。

(5)研发难选煤、干法选煤和高硫煤综合利用技术。

(6)研发“三下”(建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及矸石充填采
煤技术;研究提高开采上限技术。

(7)研发矿井水资源化利用技术。

3. 地热资源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热泵等技术,利用地下热能进行采暖和制冷。

(二)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磁铁矿精选作业的磁筛等高效利用技术。

(2)推广含稀土复合矿和钒钛磁铁矿综合利用技术。

(3)推广低品位、表外矿、复杂共伴生黑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
利用技术。

(4)推进尾矿再选技术及生产各种建筑材料的产业化。

(5)研发低品位硫铁矿选矿富集技术。

(6)研发尾矿干堆技术和尾矿高效浓缩工艺及设备。

2. 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无废(少废)开采技术

——推广尾砂充填、废石充填、全尾砂膏体充填等充填法采矿
技术。

——推广原地浸出采矿技术。

(2)推广采用大型低品位矿产自然崩落法技术开采。


(3)推广拜耳法用于低铝硅比一水硬铝石矿的选矿。

(4)推广低品位、表外矿、复杂共伴生有色金属矿产资源综合
利用技术。

(5)推广复杂多金属硫化矿矿浆电解处理技术及中低品位氧

化锌矿选冶联合处理技术。

(6)推广铜铅锌锡矿细粒、微细粒矿载体浮选技术。

(7)推广铜矿等有色金属矿伴生金、银等贵金属的综合利用技
术。

(8)推广有色金属硫化――氧化混合矿选矿技术。

(9)推广湿法冶金关键装备应用。

(10)研发矿山塌陷区、废石堆场和尾矿库修复与垦植技术。

(11)研发对复杂有色金属矿石选别与富集技术。

(12)研发低品位矿生物提取技术。

(13)研发尾矿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利用技术。

3. 贵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含金银等多金属矿选矿尾渣中综合回收有价金属成分
和非金属矿资源的矿物加工技术。

(2)推广采用复杂金矿循环流态化焙烧技术。

(3)推广高硫高砷高碳复杂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技术。

(4)推广浮选富集—炭浸工艺技术等低品位金矿的综合利用技
术。

4. 稀有、稀土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采用电解工艺开发稀土镁中间合金技术,综合利用稀


土尾矿。

(2)推广高效低毒高纯氧化铕提取技术。

(3)推进稀土冶炼分离清洁生产工艺技术的产业化。

(三)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 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盐湖钾盐综合利用技术

——推进盐湖钾盐伴生矿综合利用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固体难采钾矿溶采技术,非水溶性钾矿开发利用技术。

(2)磷矿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磷矿伴生铁、硫、氟、碘、钒、钛等资源综合回收技
术。

――推广反(双)浮选磷矿降镁技术。

——研发中低品位磷矿、中低品位胶磷矿选矿技术和窑法直接
利用技术。

(3)硼矿综合利用技术

——研发低品位硼矿选矿技术。

——研发硼铁矿中硼、铁、铀有效分离和回收技术。

(4)研发中低品位萤石综合利用技术。

(5)研发钾长石综合利用技术。

2. 建材原料非金属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1)玻璃陶瓷原料非金属矿有效利用技术

――推广硅质原料非金属矿产的均化开采以及浮选技术。

――推广陶瓷生产采用低品位原料配方技术产业化。


――推广利用中低品位高岭岩替代叶蜡石生产玻璃纤维技术产
业化。

(2)填料及其它深加工用非金属矿的合理利用技术

――推广利用煤系高岭土生产高档填料、涂料技术。

――推广温石棉尾矿提取轻质氧化镁及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伟晶岩中石英提纯技术。

(3)推广石灰石矿均化开采配比技术。

(4)推广石英砂岩提纯技术。

(5)研发低品位菱镁矿、滑石、硅藻土、蓝晶石族等非金属矿
选矿综合利用技术。

三、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一)煤炭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煤矸石综合利用技术

(1)煤矸石发电技术

——推广适合燃烧煤矸石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有条件的
地区推广热、电、冷联产技术和热、电、煤气联供技术。

——推广炉内石灰脱硫和静电除尘技术。

——研发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电厂锅炉高效除尘、脱硫、灰渣
干法输送、存储及利用技术。

(2)煤矸石生产建筑材料技术

——制砖技术。推广全煤矸石生产承重多孔砖、非承重空心砖
和清水墙砖技术。

——制水泥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粘


土配制水泥生料,烧制水泥熟料技术。

——生产其他建材产品技术。推广利用煤矸石为原料生产陶瓷
制品、陶粒、岩棉、加气混凝土等技术。

(3)推广利用煤矸石充填采煤塌陷区、采空区和露天矿坑及煤
矸石复垦造地造田技术。

(4)推广利用煤矸石制取聚合氯化铝、硫酸铝、合成系列分子
筛等化工产品技术。

(5)推广利用煤矸石生产复合肥料技术。

(6)推广煤矸石中极细粒钛铁矿、锐钛矿等杂质的分离技术。

(7)研发利用煤矸石生产特种硅铝铁合金、铝合金技术,以及
利用煤矸石生产铝系列、铁系列超细粉体的技术。

(8)研发煤矸石提取五氧化二钒及其他稀有元素技术。

2. 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混凝、沉淀(或浮升)以及过滤、消毒等技术,净化
处理煤矿矿井水。

3. 煤层气综合利用技术

(1)推进煤层气民用、发电、化工等技术的产业化。

(2)研发低浓度瓦斯利用技术。

(二)电力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粉煤灰、脱硫石膏综合利用技术

(1)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采用粉煤灰生产水泥、砌块、陶粒等建筑材料技术。


——推广采用粉煤灰建造水坝、油井平台、道路路基等建筑工
程技术。

——推广粉煤灰制取漂珠、空心微珠、碳等化合物技术。

——推进高铝粉煤灰提取氧化铝技术的产业化。

——推进粉煤灰造纸及生产岩棉技术的产业化。

——研发粉煤灰用于农业(改良土壤、生产复合肥料、造地)、
污水处理以及各类填充材料等技术。

(2)推广脱硫石膏制水泥缓凝剂、纸面石膏板、建筑石膏、粉
刷石膏、砌块等建材产品的综合利用技术。

(3)研发脱硫石膏免煅烧制干混砂浆。

2. 废水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灰场冲灰废水封闭式循环利用等技术。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燃煤电厂烟气中回收硫资源生产硫磺技术。

(三)石油天然气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油气采炼过程中产生的各类油砂、污泥、残渣、钻
屑采用固化等无害化综合处理技术,并用于筑路、制造建筑材料、
调剖堵水剂等。

(2)推广石油焦乳化焦浆/油(EGC)代油节能技术。

(3)研发改进缓和湿式氧化(WAO)-间歇式生物反应器(SBR)
处理碱渣联合工艺,形成专有成套技术。


(4)研发污水处理场油泥(包括罐底泥)、浮渣和剩余活性污泥
处理组合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钻井污水、废液综合处理技术,实现闭路循环利用。

(2)推广炼油企业含氢尾气膜法回收技术。利用膜分离技术建
设芳烃、加氢尾气膜法回收装置,回收芳烃预加氢精制单元酸性气、
异构化富氢、加氢裂化低分气、柴油加氢低分气中的富含氢气体。

(3)推广采用中和、酸化以及各种精制技术,从石油炼制产生
的酸碱废液、废催化剂中,回收环烷酸、粗酚、碳酸钠、浮选捕集
剂等资源。

(4)研发石油化工高浓度、难降解的有机废水处理技术以及油
田废水替代清水技术。

(5)研发经济有效的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和回用技术、氨氮废水
处理技术与回收利用技术。

3. 废气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炼油厂催化裂化过程中产生的高温烟气采用气能量
回收技术进行能量回收。

(2)研发催化裂化再生烟气、加热炉气、工艺排气及电站排气
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处理技术。

(四)钢铁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1. 冶炼废渣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炼钢炉渣回收和磁选粉深加工处理技术。


(2)推广立磨粉磨粒化高炉矿渣技术。

(3)推广硫铁矿烧渣综合利用技术。

(4)推广冷轧盐酸再生及铁粉回收技术。

(5)推广钢渣返回烧结,替代石灰作为炼铁厂烧结溶剂技术。

(6)推广转炉煤气干法除尘及尘泥压块技术。

(7)推广氧化铁皮回收利用技术。采用直接还原技术制取粉末
冶金用的还原铁粉。

(8)推广含铁尘泥综合利用技术。

(9)推广废钢渣生产磁性材料技术。

(10)研发含锌尘泥综合利用技术。

(11)研发不锈钢和特殊钢渣的处理和利用技术,特别是防止
水溶性铬离子浸出的技术。

(12)研发钢铁渣游离氧化钙、游离氧化镁降解处理技术。

2. 废水(液)综合利用技术

(1)推广对不同浓度的焦化废水优化分级处理与使用技术。

(2)推广采用“电氧化气浮”技术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并回用。

(3)推广污水深度处理脱盐回用技术。采用抗污染芳香族聚酰
胺反渗透膜,生产高品质的回用水。

(4)推广冷轧含油乳化液膜分离回收技术。

(5)研发矿山酸性废水治理与循环利用技术。

(6)研发矿山含硫矿物,As、Pb、Cd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技
术。

不分页显示   总共3页  1 [2] [3]

  下一页

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通知

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通知

(体经济字〔2001〕414号2001年10月19日)


各直属单位:
目前我总局直属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总体是好的,多数单位管理规范。但是,有的单位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针对这些问题,现将有关财务管理规定重申如下:
一、依据《体育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一个单位的所有收入,包括赞助收入、捐赠收入、经营收入、办赛结余等都必须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核算、统一管理。严禁任何部门、单位和运动队建账外账、私设"小金库"。
二、单位开展赞助、广告经营等活动,除按国家规定支付一定比例的中介费外,不得以其他任何形式支付个人回扣。
三、单位对外签订经济合同,严禁1人经办。签订经济合同除经办人外,必须有财务部门的人员同时参与。重大经济合同必须有单位负责人参加。合同文本除经办人所在部门保存外,同时交单位财务部门1份。单位设审计或纪检监察部门的,合同的签订和执行还必须接受审计或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
四、严禁国家运动队设立银行账户,以运动队名义拉的赞助款还必须纳入中心财务统一管理。
五、单位所有支出必须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办理。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严格办事程序。重大经济决策、大额资金开支和预算外支出必须经单位领导集体讨论决定。严禁将财务"一支笔"管理变成个人行为。各单位收到通知后,应立即对全体职工进行传达,并对本单位的收支管理情况进行一次自我对照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如部门、运动队有账外资金的,要立即交到单位财务部门,纳入预算管理。如仍不交财务部门的,一经发现,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对单位负责人和有关责任人员严肃处理。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